顾炎武是怎样治学的?顾炎武(1613年~1682年),本名继坤,改名绛,字忠清;南都败后,改炎武,字宁人,号亭林,自署蒋山俑,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。汉族,南直隶苏州府昆山(今属江苏)人。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学家、语言学家,与黄宗羲
顾炎武是怎样治学的?
顾炎武(1613年~ 1682年),本名继坤,改名绛,字忠清;南都败后,改炎武,字宁人,号亭林,自署蒋山俑,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。汉族,南直隶苏州府昆山(今属江苏)人。
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学家、语言学家,与黄宗羲、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。
顾炎武游历北方偏僻的关塞,多次南下拜谒明孝陵和思陵,在大江南北来回奔波,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和风土人情,坚持学术研究。顾炎武从小到老从未离开过书籍。在游走四方时,他总带着两匹马、两匹骡驮着书。在与朋友交流学问时,凡是涉及国家典制、郡邑掌故、天文仪象、河漕兵农之类的学问,他都要追究清楚缘由,并阐发自己的观点、学说。
顾炎武一生强调“经世致用”的实际学问,在扭转明末清初不切实际的学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身体力行,把书本知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,先后撰写了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等许多富有价值的著作。他这种脚踏实地的学风,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。
《易经》对中医的防治学有何影响?
《易经》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很大,如《坤 卦》初六曰“履霜,坚冰至”,强调防微杜渐, 和《黄帝内经》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。《易 经.否卦》云:“其亡!其亡!系于苞桑。”人 在面临严重时刻,倘能经常保持“我将灭亡!我 将灭亡!”的警偈,加强锻炼身体,这样不但不 会灭亡,还会像根深蒂固的桑树一样长生。《易经》的这种“防患于未然”的思想,用在中医学 中就是“防微杜渐”,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。中医学所谓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实际上 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,强调“防患于未 然”,这种“防”重于“治”的思想非常具有现 实意义。“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”,就成了中医 学治病的一个方针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universum.com.cn/14390.html